《爱的教育》续写篇

2020-08-16
Ms. Lee

初次读《爱的教育》是2000年,时隔20年后我没想到这位意大利作家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建立起的链接比这本书本身的意义还要突出许多。相信埃迪蒙托··亚米契斯在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时,也像我一样,内心肯定是充满着无数的感动和感恩的,以至于首次出版于1886,乃至几个世纪后, “爱的教育”一词已超越这本书的本身,一直在日记体写作的世界里保持着经久不衰的口碑。

微信图片_20200816182800.jpg


家庭教育中,虽然亲子关系本身是连着血缘一起,拥有着血浓于水的本质特性,但是如果逐步进入到“学习”这一主题时,往往会出现许多中断,或者有难以跨越的bug 现象。一家人明明是相亲相爱,但是表达上又体现得,最近的你是我最遥不可及的爱;很多时候父母及子女双方也不理解彼此想要的是什么,想表达的是什么,因为有时候,爱这个动词已经变成了一个“名词”,成为了一个“静止状态后,人心逐步形成了一道高墙,内心也开始丧失了一定程度上的热情,对家人和周围的人与事,逐步体现出冷漠和孤独感会越来越强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爱的隔阂和慢慢形同陌路的感觉呢?


微信图片_20200816180550.png

孩子在童年时期,往往是通过语言和肢体表达对家人的爱和友好,这些“爱”的表达让我们体会到,爱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同时,如果经历了做父母的阶段,都会发现,“爱”这个词是一个变量,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表达方式上,都需要我们父母同时与孩子保持链接及学习同步更新的。


回想8年前我初为人母时的激动和感动,一直到今天都记忆犹新,这种爱的流动一直保留到今天,其实最关键一环是我让《爱的教育》一直在我们生活中持续并且保持着它独有的魅力。

微信图片_20200816180448.jpg


  正是这种以日记体链接的方式,让孩子可以不断地感受到爱,并且逐步学会了爱了的表达,从刚开始学会画画,到学会了写信,再到学会了写博雅寄语,孩子的每一个幼小的成长,都蕴含着父母殷切的期望和她对自己未来无限的畅想和期待.

   微信图片_20200816180435.jpg


因为这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同成人的心理一样,不断被满足,不断被激发, 正因为不会有爱的饥渴,从而无论成为什么,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更加珍惜每一个拥有的现在,对每一个当下,更为感恩和感受深刻。这种摒弃物质感和外在的评价体系,让成长变得更为阳光和深刻。记得个性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也曾经说过同样的类似的话: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


微信图片_20200816180501.jpg


从而,生命在爱的沐浴和滋润下,会更加自由地展现自己的独特的样子,每一个此时此刻,每一个细小的当下,因此也变得格外动人。愿更多的父母都和孩子一起在“爱的教育”下彼此历炼和成长,也愿更多的爱的进行时,流淌在我们的生活里,绵绵不息,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


   谨以此文,纪念阅读《爱的教育》20年有感。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而奢望成为心目中最想成为的自己。

高考.jpg


gaok1.jpg

高考命题,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语文,高考地理,高考生物,高考政治,高考状元,高考真题,高考秘籍,高考方法,高考必备,高考冲刺,高考考卷,高考科目,高考试题,高考分数,高考思维,高考方法,高考提分,高考技巧,高考满分作文,写作指导,作文真题,题目解析

助力高考.jpg

来源:简会学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