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学语文:语文的基础有哪些?如何夯实基础?学以致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017-08-12
Bill




     关于语文的基础,也是所有学科的阅读理解基础,如果汉字认识的不够多或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那就很难去理解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因而语文的相关知识越早精通越方便孩子快速成长,所以语文基础学习课程不应按年龄大小或年级来划分,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认知程度和认知进度,是否遵守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教学原则并落实到位。

      语文的基础知识内容同样是环环相扣,需根据孩子的认知程度和认知多少来执行教学进度。每个环节做到精益求精,从内到外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从孩子会说话开始,语文基础就可按认知程度执行。

      所以幼儿园和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认知程度的关键,也是孩子是否能遵守原则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过程,更是影响孩子知书达理、文化素养根基的黄金阶段。否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规的各项遵守原则,这些原则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名存实亡,因此早教的重点是让孩子具备约束力并形成习惯,其次是影响孩子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和进度快慢培养。

      最初给到孩子的知识并不是要多,华而不实,而是要做到精益求精,方能心定,心定而后能安。

      无论是传统的、西方的、先进的、创新教育模式,早教如果脱离了孩子具有约束力的培养形成习惯,这个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落实到位,那么到了后期您会明白这些不良习惯将伴随孩子的一生,就如我们在《观念篇》数轴人生所讲述: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是反复循环,孩子成长过程将存在无数个“归零”。

      会学语文历经的第一个阶段是:夯实基础

      会学语文历经的第二个阶段是:学以致用

      会学语文历经的第三个阶段是:实践提升

      夯实基础的根基在于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文化素养培养、认知程度与进度、会学能力培养。

      幼儿阶段注重孩子的良好习惯、文化素养和认知程度培养。

      小学阶段注重孩子的认知进度与会学能力培养,

      中学阶段注重孩子的学以致用和实践提升能力培养。

      在上一篇中我们交流过的汉语会学能力的培养过程,首先是精通掌握汉语拼音的能力,声母和韵母组合拼读落实到位,孩子即可自学汉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还没有这套学习方法,古代或过去学习汉字,均是模仿发音传授,代代相传,虽然是在母语环境下,但是汉字的认知不能实现自学,因此过去的人多数为文盲,难以获得更多知识,只有少数人具备一定的学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教育改革创新了汉语拼音,从而实现了能让学习者自学汉字的能力有效推广,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解决了过去80%以上的文盲。

      所以只有当孩子学习汉字具备自学能力之后,才能更快更高效过渡到组词造句和阅读写作的能力,汉语会学能力的形成自然具备稳定的基础。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呢?

      其实第一个阶段的夯实基础是学以致用的前提条件。读书的过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流程做到精益求精,会学语文就是要把所学的每一项知识表达分享出来,遵守学习原则,必须先慢后快,由浅至深,从少到多,精益求精之后方能做到学以致用,应用自如才能轻松、高效过渡到第三阶段的实践提升。

      量的累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否则所学知识就会多、乱、杂,无法做到精益求精,中国古代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持续到近代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为何严格要求孩子每读一本书,必须做到读百遍,还要再背百遍,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做到精益求精,学而不忘,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历经修心养性的过程不断形成习惯,心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当孩子所学知识都做到精益求精之后,孩子的智慧被诱导出来,打开到更高的境界,将来更多的学科知识和书籍,孩子只要阅读一遍,就能表达分享相关的知识核心内容及其重点,从而具备快速、高效掌握更多所学知识的基本能力。

      这就是先慢后快,所谓: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孩子的大脑自然被维护:犹如前面所讲述的空杯心态。

      十年之后,孩子的大脑无论读多少书,轻松高效自如,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学以致用、实践提升到最佳境界。

      如果孩子所学的知识又多,又记不住,长久累积,华而不实,疲惫不堪,耗时费力,心理压力等等状况,这些情况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也同样会发生质变。

      所以夯实基础、学以致用、实践提升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教学原则。

      我们将会在后期推出的《成长篇》详细讲述这三个阶段,从真爱幼儿、小学根基到中学飞跃的培养如何落实到位。

      !请继续关注下一篇!


来源:育才之道《会学篇》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