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知识》不等于《会学知识》
“学会”强调的是知识掌握的结果:学会了什么。“会学”?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怎么学。
怎么学,就是通过所学知识来不断维护大脑,从而历经修心养性的过程形成良好习惯。它重视客观规律,讲求所学知识精益求精,善于不断分享知识。大脑如同一杯已经装满的水,只有把水提取出来之后,才能继续往杯子中加水,杯子就可以不断循环应用。人的大脑犹如空杯,通过所学知识不断分享来实现维护,只有保持做到空杯循环的心态,所学知识方能应用自如。那么,所有的心理障碍自然被排除,各项行为规范才能具备一定的约束力。
“学会”者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记忆掌握,追求是表面外在的。学得比较“死板”,被动,知识应用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较低,所学知识越多,障碍越多,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精神,这就是高分低能的普遍情况。
“会学”者重视知识的内在心得,做到精益求精,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得灵活,主动,善于接受新知识。
“学会”就好像人靠挑水用一样,数量总是有限的,不可能随时满足对知识的需求。
“会学”则像用自来水一样,可以随时打开水龙头唯我所用,这样才会从根本上解决“不知”的问题。因为知识是学不完,也教不完的,更多知识完全靠“会学基础”的智慧,并通过自学来实现。
所以《学会知识》不等于《会学知识》,“会学”本身就是人的一种能力,也是人的最高智慧。
如何具备《会学基础》,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修心,中小学生的学科知识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是一项历经修心养性的学习过程并形成良好习惯。心不定而后不能安,不安则导致行为规范的约束力自然被破坏。
第二个条件就是遵守原则,学习有原则,做事才有原则。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所学知识做到精益求精,方能应用自如。
教育本身就是原则,没有原则的教育,最终是误人子弟。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家长和孩子的情绪多变、急躁不安、急功近利、高分低能、拔苗助长的情况,最终导致违背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教学原则,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修心养性的培养过程,从而失去了会学基础。
所以《会学基础》才是家长为孩子投资教育的重点和方向。老师、家长与孩子必须在这个重点和方向上达到见和同解,所有学科的知识,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同时也是一项修心养性的培养学习过程,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心不定而后不能安,不安则对所学知识不能做到精益求精,从而使各项行为规范的约束力自然受到长期的破坏,量变累计达到一定的时候自然发生质变,形成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导致不良习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归零”。
人生从零开始,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教学的原则,才能做到历经修心养性的读书过程,自然形成良好习惯。
从而具备《会学基础》的前提条件,朝正方向高效成长!
谢谢!请继续关注下一篇!